真情演绎藏汉一家亲
作者:佚名 | 来源:祁连山报 | 时间:2013-06-28
他用27年的时光赡养着一位非亲非故的汉族老汉,他用藏民族的纯朴和真诚演绎了一段“藏汉一家亲”的人间佳话,他和他的家人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谛。他,就是青海湖北岸青海湖农场的一名普通藏族职工罗加扎特。
绝望的他再次回到海北
这位汉族老汉名叫张文淍,是河南中牟县人。1960年来青海湖农场劳动改造,1964年新生后,带着3000元的一次性安置费,满怀希望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当时的张文淍40多岁。
然而事不遂人愿,他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双亡,祖上留下的老宅内杂草丛生,房屋东倒西歪、破烂不堪。唯一可投靠的姐姐已远嫁他乡,家庭条件也十分窘迫,根本无力帮扶他,张文淍只有借住在亲戚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上的钱花完了,亲朋开始躲避他,当初的热情逐渐被冷淡所替代。眼前的情景让张文淍极度绝望,再回青海的念头涌上心头。
于是,他卖了宅院,凑够路费,再次来到了青海湖农场。这里虽然没有亲人,但还有熟悉的面孔;虽然没有固定收入,但到人家帮一天忙也能混个一日三餐,总归还能勉强度日。此时的张文淍已经50多岁。
“我们吃啥,你吃啥”
张文淍再次来到青海湖农场,住在一个废弃的窑洞里。他经常来到罗加扎特家和他的父亲拉家常。罗加扎特的母亲总会端来糌粑、奶茶、馍馍。到罗加扎特家串门,已成为张文淍老汉寄托精神的地方。
1984年秋收时节。有一天,罗加扎特一家吃饭时,谈起好几天未见张文淍老汉的身影,罗加扎特连忙骑马赶到张老汉住的窑洞,只见窑洞门口一片狼藉,好象几天没有动烟火的样子。他下马径直钻入窑洞,眼前的景象让他一阵心痛:张老汉脸色苍白,双目紧闭,鼻孔中只有一丝微弱的呼吸。他疾速赶回家套上马车,把老汉接回家中,请来医生给张老汉打针吃药。
张老汉因重感冒几天没吃饭,加上未及时治疗,引发肺部感染。医生说,幸亏发现及时,否则危及生命。经过全家人精心照料,老人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老人千恩万谢这家藏族朋友后,要回自己的破窑洞,不想拖累他们。此时,罗加扎特的心情非常沉重:“年过花甲的老人回去后再生病怎么办?老人跟前不能没有人啊。”
罗加扎特看到张老汉虚弱的身体,想到破败不堪的窑洞,便有了把老汉留在家里的想法。于是他便征求父母和妻子的意见。
其实,罗加扎特家境很困难。有四个弟弟未成年,其中一个终生残疾,年迈久病的父母和已有身孕的妻子,只靠着父亲130元和他60元的工资生活,好几年弟弟们都添置不了件新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烂了再缝缝补补给老三穿。
行善积德一生的父母理解儿子:“把老汉留下来吧,阿爸支持你”。征得全家人的同意后,罗加扎特对张老汉说:“老汉,就住我们家吧,我们吃啥,你就吃啥,这么好的社会吃一碗饭穷不了”。一句朴实诚恳的话感动得老人流下了热泪。
“这里才是我的家”
罗加扎特专门给张老汉缝制了一顶牛毛帐房,并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给老人买来新衣服,换洗了被褥,置办了生活用品。邀请同事、朋友、亲戚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从这天起,张老汉就成了罗加扎特家中的一员。罗加扎特一家人经常围在他身边说笑,使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个其乐融融的特殊家庭在青海湖畔和谐、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罗加扎特一家收养汉族老汉的事迹像草原上的风一样,迅速传遍了青海湖农场,也引来了许多议论。了解他们的人说张文淍老人有福气。也有人说张文淍有一部分积蓄,他们一家人看到的是那点钱。罗加扎特听到后微微一笑并不作解释。但为了避免太多误会他把单位领导请到自己家,清点了老人的财物,形成一个文字性的东西。一床被褥、一口铁锅,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这就是张文淍老人的全部财产。二十多年来,问寒问暖、求医问药,像亲生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把老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尽量让老人吃好、住好。1999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罗加扎特给老汉缝制了新衣服,订了生日蛋糕,和亲朋好友为老人过生日。罗加扎特说:“老汉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真不知还能过几个生日。在他有生之年我要为他过好每一个生日。”已经70多岁的张老汉激动地说:“没有扎特这一家我恐怕早不在人世了,这里才是我的家。”(作者:范文举)
新闻录入:admin | 浏览次数:1469
【 复制 】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