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一文在我省各族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青海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文章以详实的资料、准确的数据,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在保护和发展藏族合法权益、实施政策倾斜,极大地改善和提高藏区民生事业和各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水平、高度重视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和发展、充分保护大力弘扬藏族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和保护藏区生态环境、充分尊重藏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全力以赴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的号召。文章刊出后,在全省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真正维护我们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正如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乡长索南江财所说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藏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
省政协副主席仁青安杰说,最近我省个别地区出现僧人自焚事件,这对当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自焚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且严重违背了佛教基本教义,残害生命是十恶之首。因此,我们要从人道、佛道的角度严厉制止,揭批此类事件并防止再次发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众生受难、家国遭殃。近年来,我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本质是利乐众生、成就众生,讲求的是清静、宽容、慈悲,提倡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处和高度和谐。作为一名佛教徒,应充分做到持戒、持法,严修教义,牢记教诲,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站稳立场,保持清醒头脑,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努力。
青海民族大学11级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班彭毛才旦看到文章后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藏族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个重要成员。大家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藏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与繁荣,藏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藏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弘扬,藏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藏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尊重。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乡长索南江财说,青海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真实反映了我们藏族人民的心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省藏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藏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扶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各族各界人民团结一心。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藏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新生活!
青海藏区的繁荣发展和藏族群众民生改善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说,青海藏族聚居区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既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地区,也是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和着力建设的民族地区。长期以来,面对生态、发展、民生和稳定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始终将藏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作为确保青海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青海藏区进入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社会进步最显著、人民生活改善最快、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最有效的发展时期。先后实施了游牧民定居、藏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农牧区饮水安全、藏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等民生工程,藏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以玉树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为标志,接连打通了青海藏区的空中、铁路、公路大通道,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先后推进黄南、海南、海北现代农牧业示范(实验)区建设,以生态畜牧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等为特色,藏区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以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作为生态立省战略的切入点,中华水塔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加强。青海湖景区、黄南国家热贡文化示范区、玉树康巴藏文化风景区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原生态旅游业正在成为藏区现代化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社会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下,人心思定,人心思稳,人心思进。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副院长、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元旦尖措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国家以及省上给予的各种政策建设资金上的支持,博物院和博物馆哪能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博物馆,甚至世界上惟一一座反映藏医药文化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博物馆从无到有,短短几年时间征集、保护、研究、展示了大量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医药历史文化遗产、藏医药发展进程物证、珍贵文物和藏族文化艺术彩绘,通过这个平台,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展示了藏医药辉煌文化,重现藏医药发展历史,抢救了大量即将湮没的藏医药文化遗产,馆藏文物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目前的2万余件。从2011年开始,为了继承、保护、发展藏族唐卡艺术,进一步实现博物馆实施文化教育功能、丰富广大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博物院将每年八月份的第一个周末确定为“唐卡艺术节”,从中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同时,投资两亿元的博物院二期项目也于3月29日开工建设等。这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搬迁牧民贡科在自家的房子里开了个裁缝店,专门制作传统藏式服装,生意火爆,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他说,“如果不是党和政府把房子盖好,再让我们从山上搬迁下来,我这点手艺只能给家里人做点衣服。现在多好,在热乎乎的家里接活儿挣钱,还能用上电,做衣服有好又快。”站在旁边的女主人也忍不住地说:“住在县城就是方便,有病随时就能上医院,而且政府还给全家人办了医疗保险;孩子们上学也免费,而且学校就在附近。最高兴的是政府给每家盖了小温室,还教我们种菜,现在天天有菜吃,吃不完的菜还能拿到市场上卖。这样的生活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谁要想破坏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就是跟全体藏族群众过不去!”
从文章中读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这一段,多年奔走在三江源退牧还草一线的省三江源办干部李发祥颇有感慨。他说:“三江源的生态问题从大局上讲是对全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造成的影响,从局部来看,是给居住在这里的几十万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藏族群众世世代代以畜牧业为生,但生态恶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草场退化,甚至寸草不生。草之不存,畜牧业必然消亡,牧民们将何以为生?好在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投入巨额资金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退牧还草为抓手,用禁牧和以草定畜的方式让草原休养生息,同时为退牧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并帮助群众从事其他产业,目的就是从根本上遏制草场的退化并逐步恢复,确保今后畜牧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一个更光明的前景。”
没有伟大的共产党、没有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没有今天的新玉树
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扎西大同村的才让从网络上读到《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这篇文章,激动地说:“地震后,是谁最关心我们的安危?是谁第一时间让我们有了热饭吃、有了热水喝、住进了棉帐篷?是党中央、国务院,是解放军、是武警部队。子弟兵和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到最危险的地方,不顾个人安危,拼尽全力救援我们。如果没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无限关怀,我们怎么能在第一时间坐飞机转移到外地救治。四千多人啊,在兰州、西安、在四川成都受到了最好的救治,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做人要有良心,党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玉树州结古镇甘达村委会主任群文才仁感慨万分:“到玉树草原奉献爱心的西安女孩熊宁、地震中义无反顾救人的香港义工黄阿福、为玉树孩子送冬衣的北京志愿者曾敏杰……这么多的好心人来帮助我们,甚至把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玉树。在重建工地,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人员远离父母儿女,克服高原反应,歇都不歇一下地为我们盖新房子、新学校,建新玉树。就像文章里说的‘青海藏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血脉相连,像兄弟姐妹一样啊。”“以前我住在离新房不远的石头房子里,地震那年房子全震垮了。现在的新房子结构、环境卫生都好。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发自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
刚从天津回到玉树县第三民族中学上学的初三学生梅朵永尕告诉记者,玉树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最快的速度让他们复课,之后又将同学们转到四川、山西、天津、辽宁、山东等地学习,“当地把最好的教室、最好的宿舍腾出来给我们。许多好心人周末还把我们接回家,做好吃的,给我们买新衣服。祖国的恩情比海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